开学季三件套|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
|||||||||||
|
|||||||||||
1984年,随着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都倾注到了三江大地上。 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习近平指出,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今天的宁波帮博物馆中,有很多展品和宁波大学的创建相关,它们是一种记录,一段故事,也是一种温暖。让我们走近那段岁月,听文物讲故事,一起感知这片热土上的宁波帮足迹。 致奋斗:创建宁波大学的传奇校长 在宁波帮博物馆内,藏有一件写有“宁波大学0001号”字样的白色搪瓷碗。这只看似不起眼的饭碗,却有很特殊的经历。当这个0001号碗,遇到宁波大学的“0001”任校长,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宁波大学0001号搪瓷碗 朱兆祥,宁波镇海人。1984年,还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的他得知家乡宁波想要建设一所本地高校,不禁喜出望外。此时的他已经协助钱学森筹建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及中国力学学会,并在中科大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 朱兆祥经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对家乡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宁波大学应该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大学”,“包括文(社会科学)、理(自然科学)、工(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来如有可能,还应包括医、农、商、艺术等”,“便于适应知识爆炸和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便于发展新兴的边缘学科”。 一切巧合的背后似乎都是必然。朱兆祥的建议很快得到回故乡访问的香港著名企业家包玉刚的支持,他决定捐献巨资在家乡兴办宁波大学。 1985年秋,花甲之年的朱兆祥受命出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能够实现自己提出的办学思想,朱兆祥心情非常激动,“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夜以继日领导筹建宁波第一所正规化的综合大学。 除了基础建设外,他非常重视宁波大学的师资力量建设。建校之初,申请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汇集了一大批援建专家。 1985年12月,宁波大学奠基,1986年9月就迎来了首届入学新生,这在当时被称为“宁大速度”。 1986年11月26日,宁波大学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宁波大学以一所包含文、理、工、商、法多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的面貌正式开学,共有外语、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土木、机械、电子8个学系,聘集了宁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授队伍。这些都凝聚着朱兆祥多年的理念和心血,作为第一任校长,他为宁波大学的规划、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89年,宁波大学各项工作逐渐步上正轨,朱兆祥功成身退,力请辞去校长职务,回到中国科学院,继续进行科研工作。这只搪瓷碗,陪伴朱兆祥走过了四年春秋,见证了宁波大学从无到有的过程,被朱兆祥的家人捐赠给宁波帮博物馆,记录下宁大老校长的愿望和奋斗,也记录下建校初期那些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致青春:走进宁波大学的首届新生们 在宁波帮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件展品和编号001的搪瓷碗相呼应的脸盘。80年代,这样的脸盆是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必备品。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盆身上标注着“宁波大学001号”的字样。 宁波大学001号脸盆 脸盆的捐赠者是宁波人李学兰,1986年,作为宁波大学首届入学新生,她满怀喜悦之情来到学校报到。搪瓷脸盆是开学的时候在小卖部面对学生发售的,每一只都有编号,从001号到280号,迎接着宁波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包括来自华东五省一市(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上海)的280名新生。 李学兰当时买到脸盆的编号是270多号。毕业时,她阴差阳错拎起一只脸盆就回家了,后来发现这只脸盆编号是001号。她的父亲建议她说,这个001号很有纪念意义,要好好保存起来。 2008年,李学兰把这只脸盆捐赠给了正在建设中的宁波帮博物馆。李学兰感慨地说:“这是一只有着特殊意义的脸盆,它见证了宁波帮人士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一段历史,它应该属于那段历史,而不应只属于我一个人。”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当年宁波大学法学系的学生李学兰,今天已经成长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这只脸盆虽然被珍藏在了宁波帮博物馆,而背后这段与青春有关故事还依然在校园里继续上演。 致热爱:宁波帮的兴学之路 宁波大学的首届入校新生,每个人都能领到这样一枚新生徽章。圆形徽章正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巨轮上面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校名,“宁波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巨轮的下方是滚滚的波浪,同时还有1986年的字样,这是宁波大学首次招生开学的年份。 宁波大学首届新生纪念徽章 徽章上的图案也象征着宁波帮的精神,“大海洋洋,忘记爹娘”,万千宁波人,漂洋过海,遍布世界,他们“情系故乡,志在四方。” 由于五口通商,得风气之先,“宁波帮”人士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商业不兴,由于不智,不智由于无学,是学堂一项,尤为商业之要。”宁波帮大力振兴教育,优良传统由来已久。当外出闯荡的“宁波帮”返乡报效桑梓,首选几乎都是办学。 叶澄衷、严信厚、王宽诚、陈廷骅、赵安中等众多宁波帮人士上演着广为传颂的助学义举。 宁波大学,也正是在这种风气引领下,由两代宁波帮前后接力捐建而来。 从1984年10月,“世界船王”包玉刚听取了朱兆祥的建校方案后,当即决定慷慨出资2000万美元,为家乡办一所宁波大学;到1989年,他再次慷慨捐资,兴建学校体育中心和图书馆。从1991年包玉刚去世后,其亲属多年来持续捐资,帮助宁大建成了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 到今天,40年来,宁波大学共计收到宁波帮人士累计超过8亿元的捐款。走在校园里,能看到包氏教学楼群、邵逸夫图书馆、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安中大楼、王明康乐雪芳海洋楼和海运楼等共计60多幢。每幢楼宇背后,都镌刻着宁波籍海内外人士重教兴学的桑梓深情,彰显着他们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2017年,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宁波帮博物馆中的校徽,由如今也在宁大任教的徐一萍老师捐赠。这三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共同见证着宁波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支持家乡教育的历史。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