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资讯 ->本馆亮点
“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此奢靡为哪般? ——金玉大明,再现郑和时代藩王的珠光宝气
发布日期:2018-01-24信息来源:宁波博物馆作者:褚楚 摄影:项聪颖字号:[ ]色调调节:

   作为宁波博物馆新年第二重大礼,“金玉大明——郑和时代的瑰宝”展于1月23日至4月16日在宁波博物馆三楼南特展馆展出。本次展览精选了来自湖北省博物馆藏梁庄王墓、蕲春县博物馆藏明藩王的珍贵藏品。璀璨的金银珠玉,不仅立体地编织出藩王生活的各个维度,折射出明代中国的政治视野、物质生活和文化风貌,而镶嵌在器物上的珠玉宝石,也直观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所谓藩王,其实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子孙孙们。”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姓统治,巩固中央,大兴封藩之制,这种制度有其特定的历史要求,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少隐患,成为贯穿明朝的最主要的政治问题之一。明宣德以后,藩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他们终身不得高官,一生享以厚禄,隐于游艺、隐于富贵,除了钱什么都没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留下了这些奢华到极致的金玉良颜。

    据记载,明朝有266位藩王,而湖北境内就有包括梁庄王、荆王等44位。梁庄王是明仁宗的第九子,30岁便去世,无子,也就是说,梁王这一支到他这里就结束了,藩国也被废了。即使如此,200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出土文物5300多件,金量超过20斤,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居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之首。蕲春的荆王也是典型的一支,从明仁宗的六子荆献王开始,世袭十代、枝繁叶茂,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这些珍宝封存地底,如今重见天日,仍传递着当时的雍容与奢靡、精致与繁华。



冕冠 2001年湖北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冕冠是亲王的礼帽。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这件梁庄王墓出土的冕冠,綖板和冠卷已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据《明会典亲王官服》记载,亲王的冕冠应“五采玉珠九旒,红组9缨,青纩耳,金簪导”。而这件梁庄王墓出土的冠,串珠系仅“四采”。


金镂空凤纹坠

2001年湖北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金镂空凤纹坠的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铭文,皇室使用的帔坠,大多由银作局统一制作。《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皇妃霞帔上缀玉帔坠,亲王妃减等,用金帔坠。这个铭文表明她是来自朝廷的赏赐品,是亲王礼聘之物。


“嘉靖三十四年”铭杏叶金壶

蕲春县横车镇荆恭王朱翊钜墓出土

蕲春县博物馆藏

    杏叶执壶,是明代常见的斟酒器,明人绘画中与明代版画中也常出现杏叶执壶。这件杏叶金壶,外底阴刻楷书竖行三列“嘉靖叁拾肆年柒月内造玖成/金壶壹把哲盂壹個菊花台盏/壹付共重贰拾陆两零贰分整”,记录制作时间、用料云云,说明这把金壶可能也出自银作局,是由当时皇帝分封的。


     我们会发现,在这次展出的金玉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金镶宝石的瑰宝,夺人眼目。有由金镶宝石覆莲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的帽顶,有属于亲王妃级别的金镶宝钿花鸾凤冠,还有镶嵌着17颗宝石的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分心。这些五色缤纷、流光溢彩的珍宝,反映了郑和七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壮举。海外贸易输入的黄金、宝石和手工艺技术等促进了中国首饰业的变革与发展,金玉镶嵌工艺、花丝技术以及具有伊斯兰风格和元素的各种手工艺品在黄石中流行开来,成为今天展现在大家眼前的雍容华贵的稀世珍宝。


金锭(重1937克)

2001年湖北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梁庄王墓出土两块金锭,其中一件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该金锭为郑和下西洋的力证。


金镶宝石摩利支天挑心

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出土

蕲春县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自太祖开始,便针对藏区政教合一的现实扶持藏传佛教。明代也有大批量的金银饰品取用了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因素。比如这件金镶宝石摩利支天挑心,用于发髻顶端装饰的挑心以纯金打造,主体为三面八臂的摩利支天像,八手分别持象征日、月的红蓝宝石、弓、金刚铃、宝剑等物,乘坐九匹猪驾驭的方形车舆,并有红蓝宝石间隔镶嵌于车下的五瓣莲座上。这种“九匹猪”式样的挑心在世界范围内尚属唯一。这件展品反映出明代宗教混融的特点,既有佛教摩利支天的特征,也有道教三圣母的影子。在明代,摩利支天受到皇室推崇,它作为首饰的装饰纹样,有消灾祈福的意义。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