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盏的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质朴大方。盏托呈四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充分显示出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盏托和杯盏形成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

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其釉色之美,令人倾倒。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对置十棱短流与扁带状把。施满釉,釉色青黄。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云鹤寿字纹碗同在。胎质致密,釉色青黄滋润。

执壶是壶的一种,因壶的肩部有手持的把手,使用时以手把持而得名。出现在唐代中期,到了唐晚期,其造型开始沿着两种形式演变和发展。一种瘦长,成瓜棱形;一种腹圆,流变长。

敞口,翻沿,弧腹向下内敛,浅圈足。碗内壁划饰三朵盛放的荷花。通体施青黄釉,釉色光亮细腻。碗外壁有少数棕眼。

越窑的制瓷业生产进入繁盛状态,青瓷造型稳重,釉色滋润典雅,装饰技法新颖多变,花纹多样,构图美观,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塑、褐色彩绘、镂雕以及金银饰等,花纹有荷花、荷叶、鱼纹、葵花、云纹、龙纹等。

下内敛,浅圈足。碗内壁划饰三朵盛放的荷花。通体施青黄釉,釉色光亮细腻。碗外壁有少数棕眼。

杯口呈海棠形,弧腹,圈足。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划写意荷叶四朵,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柔和,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是晚唐出现的新品种。

出土于市区和义路唐码头遗址,为唐代晚期作品。杯口呈椭圆的海棠形,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画写意荷花四朵,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柔和,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是晚唐出现的新品种。这种海棠式造型,大者为碗,小者为杯。

直口,溜肩,长瓜棱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双复系,对置一带棱流,系与流之间上腹部置一銎。帽状钮盖。

通体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肥润光亮。

为唐代晚期作品。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

通体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肥润光亮。

此造型的壶在上林湖唐代窑址中也有发现。小钮盖精致可爱,多棱长流略显夸张,瓜棱壶身瘦长,上腹部附着的方銎和贴附的的矮系,让人感觉敦实可靠,如果装上精致的木柄,使用起来一定方便应手。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该器都算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唐代越窑青瓷器。

盒口内敛,直腹,圈足;盒面呈圆弧形微鼓;子母口。施满釉,釉色青绿细腻。为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全器廓线柔和弧曲,精巧典雅,不愧为当时风行的上品梳妆用具。

盒似盖碗,盒口内敛,折腹,矮圈足。盖呈帽式,盖面正中置一圆钮,子母口。施满釉,釉色青黄,有细微开片,线条圆滑,造型端庄稳重。

盒,是日用器皿中的重要产品。唐代早期还很少见到,到了中期,出现了平底盒、圈足盒。上林湖唐晚期大量出现,常见的有粉盒和油盒。越窑瓷盒造型千姿百态,釉色温润优雅,装饰丰富精美,使用功能齐全,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的越窑盖盒,盒似盖碗,盒口内敛,折腹矮圈足,盖呈帽式,盖面正中置一圆纽,子母口施满釉,釉色青黄有细微开片,线条圆滑,造型端庄稳重。另一件越窑油盒也是唐代越窑精品之一。

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青釉,晶莹滋润。绞胎装饰是当时越窑烧制工艺中向北方借鉴而成,较为少见。

绞胎瓷始创于唐代,是唐代瓷器烧造技术的一项新创造。采用黑胎土和白胎土混合在一起制胎,拉坯成型,目的是塑造出像木头纹理一样的效果,上釉后烧造成绞胎瓷。由于两种胎体烧造条件不同,对工艺的要求很高,产量不大。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此件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这种工艺是当时越窑向北方窑场借鉴而成。该器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