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资讯 ->本馆亮点
此“豆”非彼“豆”
发布日期:2018-05-07信息来源:宁波博物馆作者:李潇洁字号:[ ]色调调节:

        5月5日,立夏之际,来参加过“竹洲思远•立夏”课程的同学们一定知道,假如有人再与你谈起“豆”,千万不要仅仅理解成豆类,背诵曹植的《七步诗》当然是一种风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曾经的典故,教育大家手足相亲,但是历史上的“豆”远远不止于此……

        宁波博物馆以课程为主、趣味活动为辅的“24节气”系列,由文书志愿者从物候、文学、民俗、文物等方面入手,编写培训材料,活色生香地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立夏主讲人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严慈云老师,是一位退休的高级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文史知识渊博,备课更是严阵以待,这一次她描述的文物“豆”深深地镌刻在同学们的心中,有一位男同学分析的鹰形陶豆造型更是令大家耳目一新,完全脑洞大开的启示。手工辅导老师林红也是宁波博物馆的志愿者,不仅教会学生们制作简单蛋套,还展示了她带来的几种新颖精美蛋套,现场互动非常到位。最后合影时,同学们特意展示了自己编织的五彩蛋套,“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中国文化讲究“相天法地”,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于1934年提出了候温法的分季方法,侯(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或22度,作为春夏秋冬的人文时间定义界限。在一堂精彩的《立夏》课程中,我们一边感叹时光流逝,一边勾画“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题目答案,一边期待宁波博物馆的下次“竹洲思远少儿版24节气”系列课程。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